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聖經中的章節是誰劃分的?

聖經中的章節是誰劃分的?

想像一下,你是生活在1世紀的基督徒,你和其他人聚集起來崇拜上帝的時候,有人讀出使徒保羅的來信。在信中,你聽到保羅好幾次引用了聖經《希伯來語經卷》的經文。(提摩太後書3:15)這時你可能會想:「這些話是寫在聖經的哪裡呢?」不過,要找到答案並不容易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

無章無節

在保羅的時代,聖經抄本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呢?其中一份就如圖片顯示的一樣,這是死海古卷中以賽亞書的一部分。你看到什麼呢?只有一連串密密麻麻的文字!沒有標點符號,也沒有我們今天常用的數字來區分章節。

在古代,參與記錄聖經的人沒有把寫下的文字劃分成章和節,他們只是將來自上帝的信息完整地記載下來,這樣讀者所讀到的是完整又連貫的信息,而不是其中的一小部分。這就像你收到好朋友的來信時,一定也會讀完所有的內容,不會只讀其中的幾句話而已,對嗎?

不過,聖經沒有章和節,確實引起了一些問題。保羅每次引用經文時,只能說「經上記著說」,或「以賽亞先前說過」。(羅馬書3:10;9:29)除非人非常熟悉整本聖經,否則要找到這些經文的位置是相當困難的。

除此之外,來自上帝的信息,不是只有區區一兩封信而已,到了1世紀末,聖經全書已有66卷。難怪現代大部分的聖經讀者很高興有章節的區分,因為這讓他們能找到需要的經文,例如找到保羅在書信中引用的經文出處。

現在,你可能會想:「聖經中的章節到底是誰劃分的呢?」

聖經中的章是怎麼來的?

公元13世紀初,英國教士史蒂芬·蘭頓以章來劃分聖經。當時,他在法國的巴黎大學教書,後來他成為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。

其實,在蘭頓之前,就有許多學者為了更容易查找經文,嘗試過不同方法在聖經中加入章數,或把聖經的內容分成較短的篇幅。你可以想像一下,以賽亞書有長達66章的內容,他們要在一章中找到一段話,一定比在整個書卷中找容易得多。

不過,由於每個聖經學者劃分聖經章數的方式都不一樣,所以產生了另一個問題。舉例來說,我們現在讀的馬可福音有16章,但以前卻被分成大約50章。蘭頓在巴黎的時候,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,他們都各自帶著當地的聖經。但由於不同抄本劃分章數的方式都不一樣,所以老師和學生都無法清楚地指出經文在抄本上的位置。

因此,蘭頓決定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標準,《聖經的歷史》(英語)提到,蘭頓劃分聖經篇章的方式「深受讀者和聖經抄寫員的喜愛,因此在歐洲迅速傳開」,也為現代聖經所用的章數奠定了基礎。

聖經中的節是怎麼來的?

大約300年後,16世紀中葉,法國一位著名的印刷師羅貝爾·埃蒂安納的貢獻讓讀者更容易查找經文。埃蒂安納希望讓更多人覺得研讀聖經不是件難事,因此他看出,聖經中的章和 節都要有一致的劃分標準。

不過,埃蒂安納並不是第一個以節來劃分經文的人。例如,早在幾個世紀前,一些猶太的抄經士就已經將《希伯來語經卷》(或稱《舊約》),以節而非章來劃分。但就如同起初章的劃分一樣,節的劃分也沒有一致的標準。

後來,埃蒂安納在《希臘語經卷》(或稱《新約》),加入了節數,並融合猶太抄經士使用的劃分標準。1553年,埃蒂安納出版了第一本劃分章節的聖經全書(法語版)。現代許多聖經譯本也都採用其中的劃分標準。雖然有些人批評這樣的做法會分割聖經的內容,使經文的意思不能連貫,但埃蒂安納劃分章節的方式,還是很快就被其他印刷師採納並沿用至今。

讀者獲益不淺

在聖經中加入章數和節數的做法,雖然看似簡單,但這樣做就好像給每節經文一個獨特的「地址」,就像郵遞區號一樣。以章節來劃分聖經,雖然不是上帝啟示的做法,而且有些經文的劃分方式也讓人不太明白,不過,就像有些人喜歡在書中標示出想記住的句子一樣,有劃分章節的聖經也能幫助讀者更容易找到經文的出處,記下來或與別人分享。

雖然以章節來劃分聖經,讓我們更容易查找經文,不過我們還是要了解上帝話語的全貌,而不是其中的片段,所以閱讀聖經時,要養成習慣看經文的上下文,而不是只著重在個別的經文。這樣我們就能更熟悉整本聖經,還能「有智慧可以得救」。(提摩太後書3:15